021-64399892

新闻资讯

法规不法规,搞不懂医学护肤品的皮科医师,就别搞皮美了

时间:2019-01-16 17:34:14   来源:

美国、欧盟、新加坡等的化妆品法规向来都没有“药妆”或“医学护肤品”这个归类。以欧盟《化妆品指令》为蓝本的中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也重来都没有。所以,国家药监局化妆品监管司最近在回复常见问题时重申在“法规层面不存在‘药妆品’的概念”,根本不是新闻。

 

在现有法规层面上有没有“医学护肤品”这个概念,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天在美国、欧盟、新加坡执业的美容皮肤科医师,在不同程度上无一不用医学护肤品,因为不用的早已因治疗结果(patient outcome)逊色而被患者淘汰了。

 

当然,这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事。

 

美容皮肤科(cosmetic dermatology)作为皮肤科的一个亚专业,是在美国建立起来的。至今,美国在美容皮肤科和医学护肤品的发展上仍然领先全球。主攻美容皮肤科的大咖,如Zoe Draelos、Murad Alam、David Goldberg、Peter Elias、Mary Lupo、Neil Sadick、Leslie Baumann、Kenneth Beer、Howard Maibach等等,在美国以致全球皮肤科界有崇高地位,话语权和影响力不逊任何传统皮肤科大咖。



Zoe Draelos教授与阅肤枫林诊所王芳菁院长


二十多年前,阅肤枫林诊所作为极少数开始系统性使用医学护肤品的新加坡诊所之一时,美国皮肤科医师已经相当普遍地配搭医学护肤品处理皮肤美容问题了,即使当时医学护肤品的选择非常有限。

 

在当时的新加坡,很多皮肤科医师对医学护肤品持观望或质疑态度。

 

然而,自阅肤枫林诊所系统性地使用医学护肤品以来的几年,从别处(包括资深皮肤科医师)转过来的患者持续增加。当中有受不了外用或口服维A酸的干燥副作用而停药的痤疮患者,用了阅肤医学护肤品舒缓后才得以续药的;有用了不合适的洗涤用品导致疗效欠佳,换了医学护肤品才得以发挥疗效的;有受不了长期交替使用糖皮质激素和简陋保湿剂的特应性皮炎患者,用医学护肤品逐渐直到完全取代激素的;有不满别处激光术后的简陋维护,转来我们诊所做激光,以配搭术后修复医学护肤品的;甚至有因为没有得到正确防晒剂的选择和使用指导,导致氢醌产生反效果,过来换了我们的防晒剂才见效的。


阅肤枫林诊所在新加坡居民区的老店


和阅肤枫林诊所同时启用医学护肤品的新加坡诊所,也有不同程度的类似经验。

 

患者的反馈和需求迫使从事皮肤美容的新加坡皮肤科医师学习、认识医学护肤品,配搭医学护肤品处理皮肤美容问题的医师迅速增加,其中有些选择了阅肤产品。不用医学护肤品的无法再做皮美。

 

同样的剧本,会在国内重演吗?

 

国内有几个特殊情况,是美国、欧盟、新加坡没有的。

 

公立医院目前仍是国内医疗主导。鉴于旧思想的桎梏,绝大多数公立医院不让“妆”字号的护肤品进入科室,导致医学护肤品不能在科室开展。相比之下,美国和新加坡的医师,可以在同一张处方上,写下处方药和医学护肤品。

 

认识医学护肤品的作用的公立医院医师,尝试以其他方式协助患者受益于医学护肤品,但这些安排终究不很理想。有些要在科室就地使用的医学护肤品,如光电术后用品,也不能通过这类安排获得。

 

公立医院滞后的条规,引发了一个国外罕见的怪现象:明明是护肤品的东西,却被申报成医疗器械,就为了以“械”字号的名义进入公立医院科室。

 

这个怪现象,只发生在国产护肤品,原因是鉴于监管条例的不同,国产和进口护肤品要从妆字号转换成械字号,面对着截然不同的申报成本(不是质量成本)。


械字号的护肤品,见多了也就逐渐见怪不怪。不了解械字号护肤品为啥出现(为了打进公立医院科室)的,还提出了“械字号比妆字号护肤品安全性更高、质量更好”、“医美面膜是械字号,普通面膜是妆字号”等的离奇说法。



像阅肤遮盖霜这样的明确辅助医疗用品,在美国作为化妆品可以在诊所使用;在英国作为化妆品纳入国家医保,在所有较大医院都有负责遮盖的护士。


蜚声国际的伦敦大奥蒙德街儿童医院的遮盖宣传手册


但是,要在国内把它引进最能受益的公立医院白癜风科室,就得指霜为械,把它硬生生弄成“械”字号。

 

像阅肤燕麦体肤膏和阅肤芳香沐浴油那样的胶态燕麦产品,对烧伤后毛囊炎以及严重影响烧伤患者治疗依从的瘙痒均有关键的舒缓作用,国外同行评审文献已有明确记载,国内个别公立三甲医院的相关医师也已认可,但还是不能在科室使用,除非申报成“械”字号。沐浴油可以变成医疗器械?学习了。


医学护肤品和皮肤美容的结合,不会由传统公立医院带头。但是,随着非某系的规范民营医疗机构相继成立,尤其是皮肤科医师自营的个体诊所或门诊部,医学护肤品的使用将逐渐增加。与此同时,有些公立民营混合制的医疗机构,也在新思想的带动下,允许妆字号产品进入科室。

 

这些使用医学护肤品的医疗机构,必将通过皮肤美容治疗结果的差异,给不用医学护肤品(或只能用国产械字号护肤品)的公立医院科室带来业务压力。

 

例如,激光术后用和不用医学护肤品,在修复时长、效果和舒适度上的差异,在国外知名同行评审文献里俯拾即是。以往没有得比较的患者,可以接受公立医院医师“做完激光后就是这样”的医嘱。但是,一旦体验过术后医学护肤品,他们的期望就不可能回降了。

 

然而,剧本也不一定会不变。

 

美国、新加坡的美容皮肤科医师在开始结合医学护肤品时,产品的选择并不多。更重要的是,虽然当时寥寥几个品牌的医学护肤品在功能和效果上有差异,都是靠谱的产品。

 

国内的美容皮肤科医师现在面对的是排山倒海而来的打着“医学护肤品”旗号的产品。即使有心把自己的专业和医学护肤品结合起来,产品的选择也是个头痛的问题。

 

在医学护肤品广泛使用起来时,不能排除不靠谱的产品冲击医师和患者对医学护肤品的信心,导致经典的劣币驱良币现象。

 

美容皮肤科医师必需认真认识、学习医学护肤品,才能从参差不齐的品牌中选出靠谱的、适合自己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