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64399892

新闻资讯

分析“护肤品成分分析网站”

时间:2018-02-13 10:02:58   来源:原创

偶有消费者、患者,甚至医师,煞有其事地告诉我们,某某护肤品含“有害”成分,在网上被曝光了。挺吓人。

干这活儿的网站有几个。来看看被其中一个网站点中的某护肤品。



网站说成分来自瓶身包装。截图的第四列是“致粉刺性”,第五列是“刺激性”(评分0-5),最后一列是“安心度”(评分1-9)。


 

我们的第一个反应是,佩服!

瞄一瞄成分表,就可以给致粉刺性、刺激性和安心度打分了。成分浓度、规格、产地、质量?成分间的相互作用?都不需要知道!

比如说三乙醇胺可能致粉刺。那要用多少三乙醇胺才开始致粉刺呢?5%?10%?还是100%?用1%也致粉刺性吗?瓶身包装是不标浓度的,网站又怎么晓得三乙醇胺在这个产品里是10%还是0.1%?

如果说只是要告诫消费者“可能”致粉刺,那太多太多成分有“可能”了,包括被网站判定不致粉刺但用上高浓度的成分。这有意义吗?对消费者有帮助吗?


化妆品成分“致粉刺”或“具刺激性”是个什么概念?

就是把个别成分用在动物或人皮上,然后观察有没有阻塞毛孔、引致粉刺或刺激反应。

那所用成分的浓度是多少?100%。

这样子得出的一个化妆品成分致粉刺或具刺激性的评分表,对化妆品成品的致粉刺或具刺激性有多少指导作用?

我们看,几乎没有。


除了很明显的浓度问题,还有化妆品成品中各成分的相互作用。

你用化妆品,用的不是它里面的个别成分,而是一个整体的成品。各成分在化妆品的生产过程中,经历了复杂的物理和有限的化学作用,终成品已不是一群不相干的个别成分的总和。个别成分在单独使用时的致粉刺或具刺激性,不能天真地推广为终成品的致粉刺或具刺激性

美国美容皮肤科大师Zoe Draelos教授测试了一系列含致粉刺性成分的化妆品成品后,在权威的《美国皮肤科协会杂志》发表《 “致粉刺性”概念的重估》一文,作出这个结论:“含致粉刺成分的化妆品成品,本身不一定致粉刺。”




要鉴定一个化妆品成品的致粉刺性、刺激性或安全性,唯一的方法是拿那成品去做动物或人皮实验。瞄一瞄成分表是得不出结论的。


话说回来,上述网站其实有告诫读者不要一味只看成分,因为成分浓度、质量、生产过程、成分间的互相影响、个人肌肤状况,都和产品是否适用有关。但是,很多读者都不会注意这些点击“问号”才看得到的告诫。大家都被那些骇人听闻的五颜六色、一二三四的评分表吸引去了,先转为快。发出了抢眼的具误导性的信息后,在备注里说要小心解读信息,于事无补。


网站说成分评分的资料主要来自四个欧美网站。我们发现,四个网站中有两个是卖产品的。卖什么产品?自然是含“高分”成分的自有品牌产品了。另两个网站不卖产品,专门给化妆品提供“鉴定”服务,通过了就可以以“安心产品”的姿态出现在他们的网站。当然,要收点“鉴定费”啦。

怎么“鉴定”?就是把你的化妆品成分表呈上去,“专家”给逐个成分打分,劝你这个成分换掉那个不要用,然后你把成分表改了交上,就OK了。


鉴定一个化妆品成品的致粉刺性、刺激性或安全性真那么简单吗?

交给美国合格的检验所,一份典型的刺激性检验报告有十几页。不论是动物或人体试验,都要经过严格筛选, 把化妆品成品老老实实地按标准程序用在动物或人体上,然后仔细严格观察结果。报告不会提到化妆品的个别成分、刺激与否,因为那和检验结果无关。


顺带一提,其实,在国内买正规进口化妆品,是无需担心具刺激性的;因为国家规定,所有进口化妆品都必须通过多次皮肤刺激性(驻留类化妆品及面膜)或急性眼刺激性(淋洗类化妆品)检验,方能取得批件进入国内市场销售。检验必须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认可的检验所进行。当然,化妆品对一般皮肤不具刺激,并不表示它对任何皮肤不具刺激。有个别皮肤是对任何产品都感到刺激的,这和产品无关。


以后就不要在网上见到五颜六色的表,就断定某个护肤品被逮着、曝光了。